2018 飘着

眼看着2018就要结束了,倒不是非写个命题作文,但是整理整理过去一年的感悟还是很值得的。不过也不能就叫年终总结吧,想着今年暑假没能回去,也在外飘了1整年了,所以今年就飘着吧。

正经事

今年结束了四年的本科生活,记得是过完春节返校后,开始想起要要找工作了,于是悻然总结总结了这几年自己的所知所学,投了几份简历,幸而在家外企暂时安顿下来。 不过其实仔细说起来,临毕业的最后那几个月估计是这一年里过得最充实与伤感的。记得陈老师特意问了问我未来的打算,大概没把Research做完,也是挺惋惜的吧。提前约了同学拍了毕业照,对照着大一和他们拍过的照片,感觉每个人的变化都相当大,但是该黑的绝对还是得黑的呀。还记得,Cecilia毕业前告诉我她想法后我的惊讶,在那之后,我们没再见过面的遗憾;还记得离校的最后一晚和盛哥在楼道喝啤酒聊未来的感慨;还记得毕业典礼前一晚,风雨操场的通宵狂欢;还记得舍友卧谈会那会儿的悠闲。离校最后一晚,约她一起去操场闲逛,算是和大学的一段感情做了告别,感慨我们彼此没有好好把握,有太多的也许。。。

罢了,但毕竟,毕业了,较之以往没有push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是一种更有压力的状态。很奇怪,好似突然就过渡到了时常感叹光阴似箭的年龄。很多道理,之前无法理解,现在好像渐渐都明白了。

大学的生活并没有过到很充实,但毕竟凭着兴趣,学到了一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一点谋生的手段。毕业总结还是省了吧。只是,想想自己目前所缺失的,更多的是学习新东西的热情与积极扩大交际面的自主性。

有时想想“上班”的生活:起床,去公司,下班,回家free little time。每天重复,让人崩溃。还是在学校里好啊,读书真好!

今年也经历过很多第一次,罗列一下:

  • 第一次穿学士服
  • 第一次和老外talking
  • 第一次写英文工作邮件
  • 第一次剪/拍视频
  • 第一次吃榴莲
  • 第一次用香水
  • 第一次座摩天轮
  • 第一次做菜

至于博文,之前陆陆续续在不同平台上胡乱写了些。在今年求职前,索性把乱七八糟的文章放到Github page上archive了下。所以,大家看到目前这个blog显得有些乱。

关于技术,除去日常工作必要的数据库语言和数据分析工具外,跟了Coursera/Andrew NG的课和一个Go与语言专栏,为什么去学Go 语言呢?大概受 盛哥 毕业前给我好好普及区块链的影响吧,跟着学了起来。除此之外,最感兴趣的还是统计学。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数学的魅力,在经过数学上完备性的论证后,统计学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在如今数据爆炸的时代大有用武之地。往往数理的东西相比哲学对世界的解释更加直接,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都能不必计较人客体的复杂性。

关于目前职业前景

其实从大一学DreamWeaver切网页,到NodeJS横空出世,再到如今所谓的大前端。前端领域的快速迭代发展几乎是近几年,技术影响商业社会快速变化的缩影。我们确实切身感受到了从Web2.0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到如今AI、BlockChain涌现,信息技术的革命对社会的塑造其实愈加深刻。 我们的社会关系不再以简单的方式联结,而呈现出一个日益复杂而分散的网络系统。彼此联结程度紧密到无法想象,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在过去两年产生,并形成一个循环:我们的每一次点击,都会成为Big data的组成部分,Big data被聪明的工程师拿去做分析,分析的结果又会反馈到网络上,引导我们的下一次点击。我们塑造了工具,却又被工具反过来塑造了。 所以,说到底,搞数据本身还是一件很Fancy的事儿,也有很多能做和值得做的方向。

不正经事

Free time会干的事,包括但不限于旅行、画画、听戏、读书、动漫、博客、电影、游戏。 工作后,Tasks一般不会带回家处理,所以下班时间还是能够自由支配的,也特地找了个离公司比较近的房子,这样一整天的通勤时间会控制在40分钟以内。

阅读

读书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今年大概读了40多本书,可见时间挤挤,还是相当多的。主要集中于外国文学,很多书非常值得一读。

  •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这本书背景是蒙古入侵前的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社会生活。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临安城内如是一如既往的悠闲。其中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习俗和消闲时光的描绘格外有趣。抛开历史环境不谈,是一部描绘古代社会生活难得的参考资料。

  • 《月亮与六便士》
    很多人即使没有看过小说,应该也听过这个 quote: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书中塑造了一个纯粹的、毫无妥协的艺术家形象,其人物原型的法国画家梵高。我想我不必纠结于斯珠兰抛妻损友的行为的对错,大概艺术与世俗规矩本就水火不相容,对于他来说,生存与毁灭是不存在中间地带的。

  • 《刀锋》《人性的枷锁》、《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
    依然是毛姆的几篇代表作,其中《人性的枷锁》通过描写菲利普的一生,从大家的对话讨论或者内心独白中以不同的视角道出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我想其中有挺多大概是作者自身的看法吧。 并没有像《月亮与六便士》那样喜欢这本书,大概因为主角优柔寡断的性格很是让人讨厌吧,有时候会觉得主角很多时候完全是自讨苦吃,作茧自缚,可是又不得不承认每个人其实也都活在各自的枷锁之中,甚至有时候主角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可笑的行为大概也能勾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磕磕绊绊呢。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突破自己的一个个枷锁的过程。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大概又太深奥了。从蜉蝣到宇宙,不论在什么尺度下,时间仍然像一条无尽的长河,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是有绝对意义的吧。 《刀锋》比较喜欢里面一些比较犀利的对话和讨论。整体来讲并不如《月亮与六便士》那样喜欢,但是要超过《人性的枷锁》一点。大概我不太懂主角拉里到底追寻的是什么。不过毛姆先生在书里把自己写得也是相当犀利和风趣,和《人性》里那个无知的少年似乎是判若两人。

  • 《群上回唱》
    高中时读过《追风筝的人》,再读这部《群山回唱》,依然折服于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

  • 《人间失格》
    其实作者一直在展示人性黑暗、肮脏的一面,但我想坐着本人是存在精神洁癖的。但是作者毕竟是人,他发现自身也存在肮脏的一面,问题在于,他并没有正视它或做积极的改变,导致这样的心结始终积郁难解,最终也只有走向人间失格。但是,看完这样一部文学作品,我想反求诸己总是可行的,爱会让一切变好。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借那么长的一步《卡拉马佐夫兄弟》,给读者传达出,坚信“善”的力量。

  • 《萤火虫小巷》、《岛上书店》
    两本都是来自美国作家的畅销书,没有什么太值得说的。作者讲述的故事本身是关于友情、亲情与爱情的,读来算事比较温馨。

  • 《百年孤独》
    读者经常会被开篇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所吸引。伟大的作品往往第一句就不平凡,百年孤独就是这样一部书。我经常觉得真正的文学需要引导读者自己去探寻人的本质。马尔克斯讲述奥雷里亚诺家族一百多年来,六代人的权利情欲交织起来的家族盛衰史。最后一个儿子生下来就被蚂蚁啃食掉,预言手稿随着马孔多一起消失,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越是奇怪、原始,则越是接近人的本质状态。其次,小说的描写,画面感极强,展现了南美洲缤纷多彩的文化。让我对“拉美文学大爆炸”时期的作家,产生浓厚的兴趣。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大概类似于中国的《金瓶梅》,其实都表达一个反世俗的主题。书中有大段情色描绘,并不淫秽,反而是一种健康的情欲,让读者能够将性和爱分开来看待。想想古代,牡丹亭都被列为禁书,而今,牡丹亭却成了中文系必修的课程。现在的少年们如何排解苦闷,可能就直接看A片了,岂不直接。人大概是欲望的综合体,合理分配吧。

  • 《连城诀》
    怀念金庸先生去世后读,《连城诀》大概是金庸武侠作品里最黑暗的一个吧。还记得当天消息出来后,赶忙去蔡澜先生的微博下去求证,结果看蔡澜早晨刚发一篇游记,与平常别无二致。尽管知道他们私交很好,但是能做到这么豁达,还是钦佩不已的。

  • 《阿莱夫》
    博尔赫斯的作品初看时总觉得散乱、难以理解。但是渐渐的,会被他文字传递出的精准性、深刻性所折服。所以,博尔赫斯的小说不读,很难说自己懂近现代的小说。

任何命运,不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克鲁斯传记]

  • 《情人》
    懒得长篇大论的谈,可是不长篇大论有说不清杜拉斯的文学风格,两难啊。

  • 《野性的呼唤》
    拟人化的写法,讲的是一只狗重回野性,回归山林的过程。小说不长,很好读。

  • 《红楼梦》
    老实说,我还是第一次读红楼梦,对这部经典名著还是抱着敬畏之心的。就像图斯托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到今天我也没读到一半。但是,红楼梦让我一读就停不下来,曹雪芹写的每个人都性格迥异。你很难想象一个作者能在一部作品同时塑造出那么多鲜活的人物,有人说,”拿出红楼梦中任意一段对话,你就能知道这是谁说的话。”由此可见,曹雪芹对人物刻画之精准。其实,在我这样一个年纪,读红楼梦大概已经不再单纯只读宝黛间的爱情了。更多的是体会到曹雪芹借大观园这座“青春王国”,传递给读者的人生盛衰相依的道理。也感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一|二|三

今年入手了iPad和Apple pencil,搭配起来使用能保证娱乐和正事儿两不误。Notability加PDF Expert非常适合一边阅读文档一遍做笔记,同时iCloud同步到iPhone上,这样在通勤时间也可以看看,能很好的利用起碎片化时间。也学着在用Procreate画一些插画,消遣是个不错的选择。

谈谈戏曲

小时候,最常听的就是爷爷奶奶收音机里播的黄梅戏。记得每年端午节时,会有赛龙舟比赛,经常会请一些戏剧团到哪条庙街,沿街唱戏表演(我们那儿称花鼓戏)。但那时候,对听戏毫无兴趣。但,即使这样,《天仙配》依然是每个徽人都会熟悉的唱段。

黄梅戏唱词方言味道还是比较浓的,不过对我来说没什么障碍,反而会觉得很亲切。其中《梁祝》、《女驸马》、《桃花扇》常听,唱词与念白交织,尤其是念白常常颇具喜剧效果。

第一次看全折的牡丹亭是大三留校时,为什么留校?当然是好好学习呀。那会儿天气炎热,有时候晚上会下暴雨,十分消暑。一个人待在宿舍的话,常常找一折牡丹亭来看。昆曲是需要边看边听,因为昆曲本身就是动作戏与唱戏交织的。这一点与京剧不同,演员表演动作戏和唱戏是绝对不会交织的。 看游园惊梦折,你会觉得昆曲原来那么美。大概,爱情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就像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感觉很童话,但是总是会被双方爱情的纯粹性所感动。

昆曲的发音也很有趣,比如听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中的“姹”,“好天气也”中的“气”,都会发尖音。 在昆曲和京剧里,今天普通话读[ʨ][ʨʰ][ɕ]的字被分为两类,一类仍读[ʨ][ʨʰ][ɕ],称为团音,例如“既、气、戏”等字;另一类必须读[ʦ][ʦʰ][s](汉语拼音方案作zcs),称为尖音,如“祭、砌、细”等字。

其实,昆曲的韵声唱法也是很讲究的。如部分普通话读geng[kəŋ]keng[kʰəŋ]heng[xəŋ]的字,昆曲中唱jing[ʨiəŋ]qing[ʨʰiəŋ]xing[ɕiəŋ]。 如:更、坑、衡。

结语

2019年不做计划,只希望能多思考,多踏实干事。

我只是试试,自己给自己转点钱!